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科研成果
专家建议

毛显强:关于构建“大”生态经济学体系的观察和思考

发表日期:2024-09-03  作者:  点击:[]

编者按

       823-25日,由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南京农业大学、尊龙凯时与再生资源研究院承办,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4年学术年会在南京举行。会议围绕“生态经济学研究中的思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碳排放双控转型新机制”“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内涵”“构建大生态经济学体系”“绿色生产力”等12个专题展开深入探讨。本期编发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 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毛显强的《关于构建“大”生态经济学体系的观察和思考》。


关于构建“大”生态经济学体系的观察和思考

毛显强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中国生态经济学通过对西方生态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性接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主要归因于中国生态经济学科形成发展过程的“本土起源”和“中外结合”特点。未来,中国生态经济学应从理论、方法、实践三个方面继续完善,坚持求同存异,在开放中求发展,在动态中求平衡,努力构建“大”生态经济学体系。

       一、从书籍文献出版中追寻中国生态经济学40年发展的轨迹:1984-2024

       书籍方面以部门/区域生态经济学应用专著占比最高,应用成果丰富,与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区域重大战略等密切结合;理论方法类其次,以生态经济学总论教材为主;接着是教材和译著。书籍出版特征概括为:1985-1995年为起步阶段,出现一批早期的教材和理论专著;期间经历了1996-2001年的沉寂期;2002年之后呈现一个高潮期,译著、理论方法专著、教材,特别是实践应用类专著爆发式产出;2012年后的几年达到一个峰值。文献方面,选取《生态经济》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两本国内期刊、《ecological economics》以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两本国外期刊作为代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本国内期刊在主题、方法、区域方面,关注点有较高的相似度,研究方法趋于“高级化”和复杂化。两本英文期刊在研究主题方面,比国内较早关注碳排放、碳减排、气候变化,都重视环境经济价值评估、费效分析研究方法,更早采用投入产出、一般均衡分析等,对国内的研究都有借鉴引领作用。与国际上相比较,生态经济学在中国比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其概念、理念更为普及和深入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区域,这表明生态经济学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中国生态经济学对西方生态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性接收

       通过对西方生态经济学的来源和相关论述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生态经济学对西方生态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性接收。能值、体现能、熵、?、生态足迹,作为西方生态经济学特有的指标,适于用于评估,却因不能与市场直接挂钩,难以为社会、决策者所接受,但它们仍然是评估经济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考,可以作为检验生态与经济是否协调的参考性指标。这证明西方生态经济学既有其局限性,也对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广泛普及推广,可以归因于学科形成发展过程的“本土起源”和“中外结合”两个特点。中国生态经济学者力图总结中国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了非常大胆和有力的探索。但中国本土生态经济学“强于道、而弱于术”,应该继续借鉴和学习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数量化研究分析方法、生态经济学特有的指标体系,尝试创新本土化分析评估方法指标。

       三、生态经济学形成发展过程的“本土起源”和“中外结合”

       中西方生态经济学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在于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看法。关于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西方生态经济学给出的答案是限制发展、适度发展。而中国给出的答案是建设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当然,即使是人的主动作为可以提高承载能力,降低生态压力,也并不意味着全球都能效仿中国。因此,如何输出中国理论、方法,惠益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作为负责任大国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完善“大”生态经济学体系:理论、方法、实践

       首先,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包,集成创新”,坚持利用新机遇,回答新问题,适应新要求,应对新挑战。其次,完善“大”生态经济学体系应涵盖三大要素,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承载有限,市场主导、绿色发展。最后,提出一个融合的框架,理论上包括前体理论、基本理论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包括生态经济政策论、部门专业和区域的生态经济学等。

       生态经济学终极问题是回答“如何认识生态与经济平衡”,“如何量化衡量和评估生态与经济平衡”,“如何实现生态经济与平衡”。在回答这些问题中我们要坚持求同存异,要加强学会各分支的联系和合作,开展更多的讨论、争论、辩论,在开放中求发展,在动态中求平衡。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Yz9L7KPuDSesg0cKXBqYA






上一条:李周:生态经济学研究中的思考
下一条:智库专家深入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旨(三)